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王中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王中正,字希烈,开封人。因父任补入内黄门,迁赴延福宫学诗书、历算。仁宗嘉其才,命置左右。庆历卫士之变,中正援弓矢即殿西督捕射,贼悉就擒,时年甫十八,人颇壮之。迁东头供奉官,历干当御药院、鄜延、环庆路公事,分治河东边事。破西人有功,带御器械。
        神宗将复熙河命之规度还言熙河譬乳虎抱玉乘爪牙未备可取也遂从王韶入熙河治城壁守具以功迁作坊使嘉州团练使擢内侍押班。
        吐蕃围茂州,诏率陕西兵援之,围解。自石泉至茂州,谓之陇东路,土田肥美,西羌据有之,中正不能讨。乃因吐蕃入寇,言:“其路经静州等族,榛僻不通,迩年商旅稍往来,故外蕃因以乘间。县至绵与茂,道里均,而龙安有都巡检,缓急可倚仗。请割石泉隶绵,而窒其故道。”从之,陇东遂不可得。还,使熙河经画鬼章,进昭宣使、入内副都知。
        元丰初,提举教畿县保甲将兵捕贼盗巡检,献民兵伍保法,请于村疃及县以时阅习,悉行其言。复往鄜延、环庆经制边事,诏凡所须用度,令两路取给,无限多寡。既行,又称面受诏,所过募禁兵,愿从者将之,主者不敢违。
        问罪西夏,以中正签书泾原路经略司事。诏五路之师皆会灵州,中正失期,粮道不继,士卒多死,命权分屯鄜延并边城砦,以俟后举。自请罢省职,迁金州观察使、提举西太一宫,坐前败贬秩。元祐初,言者再论其将王师二十万,公违诏书之罪,刘挚比中正与李宪、宋用臣、石得一为四凶,又贬秩两等。久之,提举崇福宫。绍圣初,复嘉州团练使。卒,年七十一。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宗将复熙河/命之规度/还言/熙河譬乳虎抱玉/乘爪牙未备/可取也/遂从王韶入熙河/治城壁守具/以功迁作坊使/嘉州团练使/擢内侍押班
        B.神宗将复/熙河命之规度/还言/熙河譬乳虎抱玉/乘爪牙未备/可取也/遂从王韶/入熙河/治城壁守具/以功迁作坊使/嘉州团练使/擢内侍押班
        C.神宗将复熙河/命之规度/还言熙河/譬乳虎抱玉/乘爪牙未备可取也/遂从/王韶入熙河/治城壁守具/以功迁作坊使/嘉州团练使/擢内侍押班
        D.神宗将复/熙河命之规度/还言熙河/譬乳虎抱玉/乘爪牙未备可取也/遂从/王韶入熙河/治城壁守具/以功迁作坊使/嘉州团练使/擢内侍押班
        5.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带御器械”,官名。宋初,选三班以上班干亲信官员佩櫜鞬,带剑,侍卫皇帝,或以宦官充任,称御带。咸平元年(998),改称带御器械,为武臣荣衔。
        B.提举,文中多次出现,原意是“管理”,后为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如“提举常平”、“提举市舶”、“提举学事”、“提举宫观”(宋)等官号。
        C.“仁宗”、“神宗”为皇帝年号,“元丰”“元祐”“绍圣”属于皇帝庙号。
        D.“问罪西夏”中的“问罪”指的是古代两国交战时,一方宣布对方罪则,加以谴责,以为出兵进攻的理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中正是一个宦官,凭借其父的恩荫入宫,宋仁宗看其才华,将其留在身边。
        B.王中正筹划恢复熙河,他进入熙河,修城墙,准备守城的器械,因功被封官。
        C.茂州被围困,王中正主动请缨解围,后又积极建言并被采纳,因功得到升迁。
        D.在讨伐西夏的战斗中,王中正因粮草误期自请罢官贬禄,后来又再次受重用。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庆历卫士之变,中正援弓矢即殿西督捕射,贼悉就擒,时年甫十八,人颇壮之。
        (2)诏五路之师皆会灵州,中正失期,粮道不继,士卒多死,命权分屯鄜延并边城砦,以俟后举。

        参考答案
        4.A
        5.C年号、庙号对调。
        6.C下诏而非主动。
        7.(1)庆历时卫士反叛,王中正拿着弓箭到宫殿西边督促捕射反叛者,反叛者都被抓住,当时他刚十八岁,人们认为他年轻有为。
        (即(到,就在),就擒(被擒拿,受擒,被抓住),壮(意动,认为……年轻有为、勇猛强壮),各1分;句意2分)
        (2)皇上命令五路兵马都到灵州会师,王中正超过规定的期限,粮草运输接续不上,士卒死了很多,皇上下令各军暂时分屯到延路沿边各城寨,等待时机出兵。
        (会(会和),失期(超过规定的期限),权(暂且),各1分;句意2分)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吕夷简传》《宋史·王居正传》
        《宋史·李熙靖传》《宋史·汪应辰传》
        《宋史·李穆传》(二)《宋史·孙甫传》
        《宋史·杨万里传》《宋史·石扬休传》
        《宋史·李符传》《宋史·纪劻传》
        《宋史·刘昌言传》《宋史·米信传》
        《宋史·马光祖传》(二)《宋史·胡宿传》
        《宋史·潘美传》《宋史·叶清臣传》(二)
        《宋史·程师孟传》(二)《宋史·张虙传》
        《宋史·寇准传》(二)《宋史·程戡传》
        《宋史·李宝传》《宋史·许将传》(二)
        《宋史·朱熹传》(二)《宋史·徐鹿卿传》(二)
        《宋史·蒋重珍传》(二)《宋史·高防传》
        《宋史·陆九渊传》《白鹿洞书院讲义》《宋史·柴禹锡传》
        《宋史·范应铃传》《宋史·仇悆传》
        《宋史·庞安时传》《宋史·章楶传》
        《宋史·钱乙传》(二)《宋史·董敦逸传》
        《宋史·傅察传》《宋史·高怀德传》(二)
        《刘敞奉使契丹》《宋史·吕希纯传》
        《宋史·王继升传》《宋史·马光祖传》
        《宋史·司马光传》(三)《宋史·范仲淹传》(二)
        《宋史·鱼崇谅传》《宋史·陈仲微传》
        《宋史·石守信传》《宋史·张藏英传》
        《宋史·吴择仁传》《宋史·赵葵传》(二)
        《宋史·真宗本纪》《宋史·晁迥传》

        工具导航: 在线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