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狄青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共 18 分)
        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宝元初,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尝战安远, 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与谈兵,善之,荐于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
        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
        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 擢枢密副使。
        皇祐中,广源州蛮反,岭外骚动。青上表请行。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广
        西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
        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还至京师,帝嘉其功。
        青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 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   取材于《宋史·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指使:当时戍边军队职务。 ②面涅:脸部瘢痕。狄青出身寒微,因代兄受过而被刺字充军。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的一项是(3           分)
        A.尝战安远,被创甚 被:遭受。
        B.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益:更加。
        C.揖曙起,按以败亡状  按:按照。
        D.      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                      一:全都。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时偏将屡为贼败                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
        B.   青以指使见                    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
        C.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  溃 于昆 仑 关   
        D.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韩琦、范仲淹一见到狄青就认为他很出众,对他非常看重
        B.   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将军如果不了解历史,那也不过是有着匹夫之勇的人罢了
        C.   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狄青第二天却整顿军骑出击,只一个昼夜就跨越了昆仑关
        D.   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把失利原因都推给孙沔,后退到自己仿佛不在意结果一样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的一项是(3  分)
        A.狄青曾经获得尹洙的赏识,后来又得到了范仲淹的指点。
        B.狄青不愿去掉脸上的瘢痕,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
        C.狄青先是提振士气接着麻痹对手,一举取得昆仑关胜利。
        D.狄青深为军中将士所信服,声名更是震动中原边疆各地。
         
        5.   本文中写了狄青这一人物的哪些过人之处?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6 分)
         
         
         
         
        答案:
        二、(25分)
        6.(3分)C        7.(3分)B        8.(3分)D        9.(3分)B
        10.(6分)答案要点:
        ①善于骑射,屡经战阵,所向披靡。
        ②虚心受教,折节读书,深通兵法。
        ③奋斗不懈,出身低微,终成栋梁。
        ④治军严明,有勇有谋,多有奇功。
        ⑤率先垂范,同劳同苦,深得人心。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附一:文言文参考译文
        狄青是汾州西河人,擅长骑马射箭。宝元初年,皇帝下诏挑选卫士参加戍边军队,(后来)任命狄青担任延州指挥使。当时戍边的将领多次被贼军打败,士兵们大都畏惧胆怯,狄青出战经常自己做先锋。一共四年,前后经历大小二十五次战斗,八次被流箭射中。曾经在安远有一场战斗,狄青身体遭受很重的创伤,但是一听说敌人来犯,马上起身上马奔赴战场。他在贼兵中出入,贼兵都纷纷溃散没有人敢阻拦他。
        尹洙担任经略判官,狄青凭借延州指挥使身份进见。尹洙和他谈论军事,认为他非常擅长,就向韩琦、范仲淹推荐说:“这是良将之才。”韩琦、范仲淹一见狄青就认为他很出众,对他非常看重。范仲淹拿《左氏春秋》送给他说:“将军如果不了解历史,那也不过是有着匹夫之勇的人罢了。”从此狄青改变平日志向去读书,全面透彻地了解了秦、汉以来将帅的用兵策略,他也因此而更加知名。
        狄青从行伍中奋斗起家,十多年就显贵了,这时脸上刺的墨字还在。皇帝曾颁布文书准许狄青敷药除去字迹,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凭借我的功劳来提拔我,不责求我的出身,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只是因为这刺下的墨字的不断激励罢了,我希望留着它们用以鼓励军中其他的将士。”不久狄青凭借彰化军节度使的身份管理延州,后又被提拔担任枢密副使。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谋反,岭南局势动乱。狄青奏上表章请求前去平定。狄青告诫将领们不要胡乱同贼兵作战,要听从自己的排兵布阵计划。广西的陈曙趁狄青还没到任,就带领八千步兵向贼兵发起攻击,结果在昆仑关溃败。狄青说:“命令不加整饬,是军队失败的原因。”早晨在堂上会合诸将领,将陈曙等人集中起来,审查失败逃亡的罪状,将他们赶出军门处斩。接着指示放下铠甲,命令军中休整十天。敌方窥探的人回去报告,贼兵方面认为朝廷军队没有马上进发的动向。狄青第二天却整顿军骑出击,只一个昼夜就跨越了昆仑关。贼兵失掉险要关隘之后,全都出来迎战。狄青手执白旗指挥骑兵,直冲贼军左右翼,出乎贼兵意料,大败贼兵,追逃奔袭溃败的贼兵达五十里之远。回到京城,皇帝嘉奖了狄青的战功。
        狄青为人谨慎缜密很少言语,谋划事情一定看清机会以后才去施行。调度军队时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常常同士兵一起忍受饥寒劳苦,(因此)即使敌人突然侵犯他们,也没有一名兵士愿意落后于前面的人。因此狄青出战时大多会有战绩。狄青尤其爱把功劳推给偏副将领。当初,他和孙沔打败了贼人,计谋完全出自狄青,贼人被平定后,狄青把归劳都推给孙沔,自己仿佛是没出过什么主意的人一样。孙沔起初赞叹他的勇敢,这件事之后又佩服他的为人,自认为比不上狄青。
        熙宁元年,宋神宗考核排列之前各时代的将帅,认为狄青起于行伍之间却能够声名震动中原和边疆各地,为人深沉又有智谋,能够凭敬畏谨慎保全终始,感慨之下非常追念他。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梅尧臣传》《宋史·邵亢传》
        《宋史·朱熹传》《宋史·赵尚宽传》(二)
        《宋史·李谷传》《宋史·黄度传》
        《宋史·吕公绰传》(二)《宋史·王阮传》
        《宋史·沈作宾传》《宋史·吴挺传》
        《宋史·李蘩传》《宋史·刘正夫传》
        《宋史·王大宝传》《宋史·窦仪传》
        《宋史·汪立信传》《宋史·陈宗礼传》
        《宋史·刘谦传》《宋史·钟季玉传》
        《宋史·上官均传》(二)《宋史·焦继勋传》
        《宋史·王安石传》(二)《宋史·牛皋传》
        《宋史·勾涛传》《宋史·许骧传》(二)
        《宋史·张士逊传》(二)《宋史·刘师道传》
        《宋史·王柏传》《宋史·程师孟传》
        《宋史·唐介传》《宋史·洪彦升传》
        《宋史·范成大传》《宋史·冯元传》
        《宋史·杨允恭传》《宋史·蔡齐传》
        《宋史·辛仲甫传》《宋史·唐震传》
        《宋史·李惟清传》《宋史·曾孝序传》
        《宋史·胡交修传》《宋史·吕本中传》
        《宋史·胡安国传》《宋史·程琳传》
        《宋史·李邴传》《宋史·王溥传》
        《宋史·赵昌言传》《宋史·马知节传》
        《宋史·孙鼛传》《宋史·魏仁浦传》
        《宋史·黄葆光传》《宋史·苏轼列传》(三)

        工具导航: 在线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