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三国志·吴书·朱治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
        朱治传
        晋•陈寿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也。初为县吏,后察孝廉,州辟从事,随孙坚征伐。中平五年,拜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从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
               会坚薨,治扶翼①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时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辟治为掾,迁吴郡都尉。是时吴景已在丹杨,而策为术攻庐江,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而策家门尽在州下,治乃使人于曲阿迎太妃及权兄弟,所以供奉辅护,甚有恩纪。治从钱唐欲进到吴,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领太守事。策既走刘繇,东定会稽。
               权年十五,治举为孝廉。后策薨,治与张昭等共尊奉权。建安七年,权表治为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置长吏。征讨夷越,佐定东南,禽截黄巾余类陈败、万秉等。黄武元年,封毗陵侯,领郡如故。二年,拜安国将军,金印紫绶,徙封故鄣。
               权历位上将,及为吴王,治每进见,权常亲迎,执版交拜,飨宴赠赐,恩敬特隆,至从行吏,皆得奉贽②私觌③,其见异如此。
               初,权弟翊,性峭急,喜怒快意,治数责数,谕以道义。权从兄豫章太守贲,女为曹公子妇,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贲由此遂止。
               权常叹治忧勤王事。性俭约,虽在富贵,车服惟供事。权优异之,自令督军御史典属城文书,治领四县租税而已。然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治率数年一遣诣王府,所遣数百人,每岁时献御,权答报过厚。是时丹杨深地,频有奸叛,亦以年向老,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镇抚山越。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在故鄣岁余,还吴。黄武三年卒,在郡三十一年,年六十九。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一》)
        [注]①扶翼:辅佐。  ②贽:礼物。   ③觌:见。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依就袁术                  就:依附
               B.策既走刘繇                走:逃跑
               C.治数责数                  数:责备
               D.莫不诣门                  诣:造访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会坚薨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B.所以供奉辅护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谕以道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及曹公破荆州         及还,须发尽白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是表现朱治忧勤王事的一组是(      )(3分)
              ①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     
              ②后策薨,治与张昭等共尊奉权
              ③飨宴赠赐,恩敬特隆                  
              ④征讨夷越,佐定东南,禽截黄巾余类陈败、万秉等
              ⑤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          
              ⑥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治一开始做了县吏,又跟随孙坚征讨逆贼周朝、苏马等人,立下战功,而后率领步兵骑兵帮助陶谦讨伐黄巾军。
               B.孙坚去世后,朱治又辅佐孙策,劝孙策借助袁术的力量平定江东;孙策死后,朱治又与张昭等人共同拥立孙权。
               C.孙权成为吴王后,朱治每次进见,孙权总是亲自迎接,恩德敬意十分盛大。朱治受到的礼遇非同一般。
               D.朱治一生效力于孙家,为东吴立下战功,然而本性节约,只领四县租税;他热情对待乡亲父老,也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3分)
              答:                                           
            (2)为陈安危,贲由此遂止 。(3分)
              答:                                            



        4. B  【分析】A项:“会”都是“适逢”的意思;B项:第一个“所以”是“用来…”第二“所以是“…的原因”; C项:“以”都是“用…”的意思;D项:“及”都是“等到” 的意思。
        5. D 【分析】③表现朱治受到孙权礼遇;⑥表现朱治怀念故土,深受百姓爱戴)
        6. B 【分析】朱治知道袁术毫无政德后,劝孙策还军平定江东。文中有提及依附袁术,但是所谓“借助袁术的力量”乃子虚乌有。
        7.(1)此时刘繇担心被袁术、孙策吞并,于是(同孙策)结成仇怨。
             (大意对、语言通顺,1分;“为”、“构”各1分)
             (2)(朱治)为(他)陈述利害,孙贲因此就打消了(依附曹操的)念头。
             (大意对、语言通顺,1分;“安危”和“止”各1分)

        【参考译文】
               朱治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人。一开始当县吏,后来被推举为孝廉,州里又征召他为从事,追随孙坚征伐。汉灵帝中平五年,拜为司马,跟从孙坚征讨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逆贼周朝、苏马等人,立下战功,孙坚上表奏请皇帝授予朱治行都尉一职。跟随孙坚在阳人一地击败董卓,进入洛阳。孙坚又上表奏请朱治行督军校尉一职,特别率领步兵和骑兵,向东帮助徐州牧陶谦讨伐黄巾军。
               适逢孙坚去世,朱治辅佐孙策,依附袁术。后来知道袁术毫无政德,于是劝孙策还军平定江东。当时太傅马日磾在寿春,征辟朱治为掾佐,又升迁为吴郡都尉。这时吴景已经在丹杨,而孙策为袁术攻打庐江,此时刘繇担心被袁术、孙策吞并,于是(同孙策)结成仇怨。而孙策一家老小都在州下,朱治于是派人从曲阿迎回太妃及孙权兄弟,用来供奉辅护(的用度),颇有恩德。朱治从钱唐准备进军到吴郡,吴郡太守许贡据守在由拳,朱治与许贡交战,大败许贡。许贡往南投靠山贼严白虎,朱治便进入吴郡,兼任太守职务。孙策赶跑刘繇以后,又往东平定会稽。
               孙权十五岁时,朱治推举他为孝廉。不久孙策去世,朱治与张昭等人共同尊奉孙权。建安七年,孙权上表奏请朱治为吴郡太守,兼任扶义将军,以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设置长吏。朱治征讨夷越,平定东南,擒捉黄巾军余党陈败、万秉等。黄武元年,封为毗陵侯,领郡如故。黄武二年,拜为安国将军,赐予金印紫绶,转封故鄣县。
               孙权逾越位次为上将军,到他为吴王时,朱治每次进见,孙权总是亲自迎接,手拿笏板与之对拜,设宴款待,赠送赏赐,恩德敬意十分盛大,以至跟从朱治的随行小官,都能够奉礼私下拜见。朱治受到的特殊礼遇诸如此般。
               当初,孙权弟弟孙翊,性子严厉急躁,喜怒恣意无常,朱治屡次责备数说,并且用道德礼义来使他明白。孙权堂兄豫章太守孙贲,女儿做了曹操的儿媳妇,等到曹公攻破荆州,威震南土,孙贲畏惧,想要遣送儿子到曹营做人质。朱治听说此事,请求往豫章会见孙贲,为他陈述利害,孙贲因此打消了(依附曹操的)念头。
               孙权常慨叹朱治为王事忧虑操劳。生性俭约,虽然身在富贵之位,但车马服装只用来奉事。孙权特别优待朱治,自令他为督军御史主管下属城邑的文书,而朱治只领其中的四县租税而已。然而公族子弟及吴国四姓多出自仕郡,郡吏常以千人数,朱治大概几年就把他们全部遣送到王府去,所遣送的人数达数百人,每年进献食物给孙权,孙权报答常过于丰厚。当时丹杨地理位置较深僻,频频有奸贼反叛,而朱治又因为年纪渐老,思恋家乡风土,亲自上表孙权屯兵故鄣,安抚山越县。众多父老乡亲老朋友,没有不登门拜访的,朱治皆带领入内,与他们共同欢饮,乡亲们以此为荣耀。朱治在故鄣一年多,便回到吴都。黄武三年去世,在郡守三十一年,时年六十九。



        相关文言文练习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隆中对》《出师表》比较(一)
        《三国志·许褚传》《诸葛亮传略》
        《吴书·黄盖传》《隆中对》
        《三国志·司马朗传》《曹公有马鞍在库》
        《王粲字仲宣》《三国志·甘宁传》
        《三国志·虞翻传》《三国志·吴书·吾粲传》
        《三国志·全琮传》《三国志·高柔传》
        《三国志·魏书·陈矫传》《隆中对》(二)
        《出师表》《出师表》(二)
        《三国志·贾诩传》《三国志·刘晔传》
        《三国志·贾诩传》(二)《三国志·蒋济传》
        《三国志·吴书·贺齐传》《三国志·袁术传》
        《况钟传》《文章繁简》
        《瓶庵小传》《魏书·李冲列传》
        《晋书·吾彦传》《宋史·宋绶传》
        《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真州东园记》
        《新唐书·列传·穆宁传》《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三国志·许褚传》《宋史·钱惟演传》
        苏轼《诸葛亮论》《陶庵梦忆序》
        《明史·费宏传》《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宋史·薛居正传》《黄生借书说》(二)
        《周节妇传》《明史·郑赐传》
        《游沙湖》刘基《苦斋记》(一)
        《爱莲说》(三)《晏殊初仕》

        工具导航: 在线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