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徐中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其友罗适持节本路,举以自代,又率部使者以遗逸荐。崇宁中,郡守李谔又以八行荐。时章、蔡窃国柄,窜逐善类且尽,中行每一闻命辄泪下。一日,去之黄岩,会亲友,尽毁其所为文,幅巾藜杖,往来委羽山中。客有诘以避举要名者,中行曰:“人而无行,与禽兽等。使吾得以八行应科目,则彼之不被举者非人类与?吾正欲避此名,非要名也。”客惭而退。陈瑾谪台州,闻名纳交,暨其没,录其行事,谓与山阳徐积齐名,呼为“八行先生”。
        子三人,庭筠其季也,童草有志行,事父兄孝友天至。居丧毁甚,既免丧,犹不忍娶者十余年。秦桧当国,科场尚谀佞,试题问中兴歌颂,庭筠叹曰:“今日岂歌颂时耶!”疏其未足为中兴者五,见者尤之,庭筠曰:“吾欲不妄语,而敢欺君乎?”
        黄岩尉郑伯熊代去,请益,庭筠曰:“富贵易得,名节难守。愿安时处顺,主张世道。”伯熊受其言,迄为名臣。有诏举人尝五上春官者予岳祠。庭筠适应格,所亲成劝之,庭筠辞曰:“吾尝草封事,谓岳庙冗禄无用。既心非之,可躬蹈耶?”
        英学以诚敬为主,夜必就榻而后脱巾,旦必巾而后起。居无情容,喜无戏言,不事缘饰,不苟臧否。闻人片善,记其姓名。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靳。僦屋以居,未尝戚戚。尤袤为守,闻其名,遣书礼之。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淳熙间,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题诗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之句,且大书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
        庭筠之兄庭槐、庭兰,皆有父风。孙日升,苦学有守,于是徐氏诗书不绝六世矣。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推其余力,葬内外亲 推:推广施行
        B.其友罗适持节本路 持节:奉命出使
        C.庭筠适应格,所亲咸劝之 适应:适合;符合
        D.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靳 靳:吝惜;顾惜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将往从焉 于是余有叹焉
        B.人而无行 吾尝跂而望矣
        C.庭筠其季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
        D.而敢欺君乎 其皆出于此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中行是深受胡瑗赏识的得意门生,他勤苦自励,一心向学,虽然没有成为朝廷量臣,却以自己高洁的操守得到了家乡人们的尊崇。
        B.徐中行屡次拒绝举荐,有人怀疑他借此邀取名声,他却认为美好的品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不能因此就觉得有资格入朝为官。
        C.徐中行的小儿子徐庭筠行为有点迂腐,然而为人耿直,不违初心,既不喜奉承阿谀,更不愿担任朝廷冗职,后与父亲并称“二徐先生”。
        D.徐中行教子有方,三个儿子都有父亲一样的风范,他的曾孙徐日升也勤学苦读,富有操守;徐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至少六代不绝。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3分)
        译文:
        (2)时章、蔡窃国柄,窜逐善类且尽,中行每一闻命辄泪下。
        译文:
        (3)居无情容,喜无戏言,不事缘饰,不苟臧否。
        译文:
         
        答案:
        4.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推”见《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符合语境。B项,“持节”见《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符合语境。C项,“适应”是两个词,“适”是“恰好;恰逢”;“应”是“适合;符合”。答案错误。D项易从上文推出。符合语境。

        5.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前者代词,可译为“他”;后者助词,可不译。B项,前者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后者连词,表修饰,可译为“着”,或不译。C项,二者均为助词,表判断语气。D项,前者助词,可译为“吗”;后者助词,可译为“吧”。

        6.A
        【命题意 图】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此题四个选项都具有较强的概括性,考生需对照选项与原文,仔细加以分析比较,找出表述不准确的的地方。A项,“深受胡瑗赏识”于文无据,从第1段看,徐中行的学问主要来自刘彝的转授,与胡瑗缘悭一而。B项,出自对徐中行话语的概括:“人而兀行,与禽兽等。使吾得以八行应科目,则彼之不被举者非人类与?吾正欲避此名,非要名也。”C项,难点在于“有点迂腐”,这可以从“夜必就榻而后脱巾,旦必巾而后起”一句看出。D项,难点在于原文说“庭筠之兄庭槐、庭兰,皆有父风”,但其实从徐庭筠的作为和品行来看,他更有父风。

        7.(1)于是回乡修理小屋,整天端坐,所达到的境地没有人能够揣测。
        (2)当时章悖、蔡京等人窃夺国家大权,几乎放逐了所有的有德之士,徐中行每次一听到这样的命令就会落泪。
        (3)平素家居没有萎靡不振的神情,欢喜之时没有开玩笑的话,不注重外貌的修饰,不随便评论别人。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每个词1分,语句不通顺适当扣分。(1)“葺”:修理。“竞日”:整天。“造诣”:所达到的境地。(2)“窃”:窈夺。“窜逐”:流亡,放逐。“且”:几乎,差不多。“辄”:总是,就。(3)“居”:平素家居。“缘饰”:修饰。“臧否”:褒贬;评论。

        【文言文参考译文】

        徐中行是台州临海人。他刚刚通晓儒学,就听说世居陕西路安定堡的胡瑗将理学讲得非常透彻,他的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先入学的学生直接和老师学习,然后辅导后入学的学生),将要去跟从胡瑗学习。到了京城,首先拜访范纯仁,范纯仁认为他很贤能,就向司马光推荐了他,司马光认为这个人心神清朗,态度和蔼,可以和他一起进修道业。恰逢福唐(今福州市)人刘彝入朝,(徐中行)(从他那里)得到了胡瑗所传授的经义,反复诵读,深入思考,勤苦自励,一心向学(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困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于是回乡修理小屋,整天端坐,所达到的境地没有人能够揣测。父亲死后,他赤着脚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亲自耕种抚养母亲。(就着)剩余的力量推广施行(这样的行为),安葬了十多个同姓和外姓的亲戚以及乡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贫苦没有后代的死者。晚年他教导学生,从洒水扫地、应酬答对,以及研究事理、荻取知识,以至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都要求)不失去人的本性,不越过学的次第,如此这般方才罢手。

        他的朋友罗适奉命出使两浙路,推举他来代替自己(的职位),又率领掌管督察郡国的部使者用隐居遗才的名目加以举荐。北宋徽宗崇宁年间,知府李谔又用“八行”(八种品行,即孝、悌、睦、姻、任、恤、忠、和)的名目加以举荐。当时章悖、蔡京等人窃夺国家大权,几乎放逐了所有的有德之士,徐中行每次一听到这样的命令就会落泪。一天,他离开(家乡)前往黄岩,拜会亲友,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全部毁掉,戴着头巾,拄着拐杖,来往于委羽山中。有人质问他是拿回避举荐来邀取名声,徐中行说:  “人如果没有品行,那就与禽兽没有两样了。假如我得以凭借八行的名目应允举荐的话,那么那些不被举荐的人难道就不算是人类了吗?我正是要回避这样的名声,并非是邀取名声。”那个人羞愧地走了。陈璀被贬谪到台州,听说了他的名声,与他结交,等到他去世,就记录下他的事迹,认为他与山阳徐积累齐名,称他为“八行先生”。

        徐中行有三个儿子,徐庭筠是他的小儿子,从少年练习科举文章起就有志向和操行,侍奉父母兄长孝顺友爱出于天性。守孝的时候曾因为过度哀伤而损害健康,等到守孝期满,脱去丧服,有十多年还是不能抑制情感而去娶妻。秦桧当权的时候,科举考试喜欢奉承献媚,试题问到如何歌颂南宋中兴的事情,徐庭筠感慨地说:“现在难道是歌颂的时候吗?”就陈述了现在不值得歌颂中兴的五条原因,看到文章的人责备他,徐庭筠说:“我想要不撒谎,却敢去欺君吗?”

        黄岩县尉郑伯熊被代替官职要离开的时候,向他请教,徐庭筠说:“富贵容易得到,名节难以坚守。希望你安于时运,顺应变化,提倡社会道德风尚。”郑伯熊接受了他的建议,最终成为有名的大臣。有诏书要求举荐曾经五次担任礼部官员的人,将会给予祭祀五岳之神庙宇的官职。徐庭筠恰好符合标准,亲近的人都劝他去试试,徐庭筠推辞说:“我曾经草拟过秘密的奏章,认为祭祀五岳之神庙宇的职位坐食俸禄,毫无用处。我已经在心里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了,怎么可以自己去做这个官呢?”

        他的学问以“诚”、“敬”为主,夜晚一定要先上床而后脱去头巾,早晨一定要带上头巾而后起床。平素家居没有萎靡不振的神情,欢喜之时没有开玩笑的话,不注重外貌的修饰,不随便评论别人。一听到别人微小的优点,就记下那个人的姓名。遇到饥寒交迫的人,就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一点也不吝惜。他租房居住,不曾为此忧伤。尤袤担任知府的时候,去信表示敬意。一天,他坐着有帷幕的车子遍访旧友,往返数月。回来之后感染了轻微的疾病,端坐着,闭上眼睛就去世了,享年八十五岁。乡里的人都崇敬他,因为他们父子都是隐居避世,就称呼他们“二徐先生”。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常平使者朱熹巡行所属部域,在墓前参拜瞻仰,所题写的诗中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的句子,并且写大字来表彰,道:  “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

        徐庭筠的两位兄长徐庭槐、徐庭兰,都有父亲一样的风范。徐庭筠的孙子徐日升,勤学苦读,富有操守,到这时徐家诗书不绝已经六代了。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有删节)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杨业传》《苏轼徙知徐州》
        《程门立雪》《宋史·宋绶传》
        《宋史·钱惟演传》《宋史·薛居正传》
        《宋史·吕端传》《宋史·王鼎传》
        《宋史·叶清臣传》《宋史·李允正传》
        《宋史·辛弃疾列传》《宋史·郭浩传》
        《宋史·侯可传》《宋史·洪咨夔传》
        《宋史·康保裔传》《宋史·刘汲传》
        《宋史·刘珙传》《宋史·吕公著传》
        《宋史·苏轼列传》《宋史·黄庭坚传》
        《宋史·富弼传》《宋史·杨邦乂传》
        《宋史·莫濛传》《宋史·张洞传》
        《隆中对》(二)《出师表》
        《河中石兽》(三)《新唐书·徐旷传》
        《季梁谏魏王》《新唐书·裴谞传》
        《尚节亭记》《报刘一丈书》
        《六国论》《游五台山日记》
        《明史·马森传》《后汉书·梁统列传》
        《明史·文征明传》《宋史·杨邦乂传》
        《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姚鼐《袁随同君墓志铭》
        钱谦益《徐霞客传》《诗谳》
        冯梦龙《狄青》《初,淮阴侯韩信》
        《明史·罗亨信传》《释惟俨文集序》
        《宋史·莫濛传》《后汉书·孔奋传》

        工具导航: 在线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