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苏轼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祜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徐州            知:担任知州
        C.轼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D.轼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轼若为滂,母许否乎                      ②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
        B.①虽禁军且我尽力                          ②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①使官吏分堵守,卒全其城。               ②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D.①神宗尤爱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②孰能讥之乎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3分)(    )
        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④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⑥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5分)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5分)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分)
         
         
        答案:
        10.C(诣:到,去。)
        11.B(A代词;主谓之间,取独B替,介词C修饰或承接或表目的;因为,介词D代词;表反问,难道)
        12.A(③⑥均是从侧面表现苏轼的才学,②是直接表现,①是说苏轼的品行的,⑤是王安石的话,④是苏轼守城的决心。)
        13.(1)母亲程氏亲自拿书本上的学问教他(或“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有关古今成败的事,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授以书”1分,“辄”1分,“其”1分,句意1分)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礼数吗?(“上”“所以”“非常”各1分,句意2分)
           (3)我也后悔自己随着他们出来,没有能够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悔”、“其”、“极”各1分,大意1分)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范纯仁传》(二)《宋史·赵必愿传》
        《宋史·曾公亮传》(二)《宋史·司马光传》(二)
        《宋史·李汉琼传》《宋史·郑文宝传》
        《宋史·冯康国传》《宋史·陶弼传》
        《宋史·张方平传》(二)《宋史·蔡幼学传》
        《宋史·李若水传》《宋史·滕中正传》
        《宋史·吕颐浩传》《宋史·苏轼列传》(二)
        《宋史·刘温叟传》(二)《宋史·赵不忧传》(二)
        《宋史·赵概传》《宋史·赵密传》
        《宋史·赵子淔传》《宋史·俞康直传》
        《宋史·侯益传》(二)《宋史·程瑀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王显传》《宋史·夏竦传》
        《宋史·范仲淹传》《宋史·朱胜非传》
        《宋史·张昷之传》(二)《宋史·曹彬列传》
        《宋史·唐文若传》《宋史·高若讷传》
        《宋史·忠义·郭永》《宋史·郑穆传》
        《宋史·吕端传》(二)《宋史·张威传》
        《宋史·孙洙传》(二)《宋史·李壁传》
        《宋史·赵逋传》《宋史·侯益传》
        《宋史·曹友闻传》《宋史·宋守约传》
        《宋史·李稙传》《宋史·董遵诲传》(二)
        《宋史·王恩传》《宋史·辛弃疾传》(二)
        《宋史·宋汝为传》(二)《宋史·朱震传》(二)
        《宋史·李重贵传》《宋史·丁度传》
        《宋史·折可适传》《宋史·王益柔传》

        工具导航: 在线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