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赵概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shì)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①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曰康靖。 
          概秉心各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觖(jué):因不满意而怨恨。②抗章:向皇上上奏章。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B.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C.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D.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
        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B.制诰,皇帝的诏令。知制诰,官名,指承命草拟诏令。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 
        C.薨,是诸侯“死”的一种避讳的说法。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死者的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规格的丧服,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表彰其功绩,称为谥或谥号。
        12. (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概,年少时勤奋学习能自力,器量见识宏远。秉性和平,与人没有怨仇。考中进士后,因才干突出,得到皇帝的赏赐。
        B.赵概在洪州任上,解除了章江的水患,果断地处理了把持郡里事务,行不法之事的属官郑陶、饶奭,终因渑池县令张诰的过失受牵连而被免职。 
        C.赵概对朝廷忠耿尽职,即使退居在家,一改一些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的做法,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因张诰被贬职六年,但他对张诰念念不忘,张诰死后,赵概对他的家人照顾非常周到。连一向对他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5分)
        译:                             ▲                
        ⑵ 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5分)
        译:                             ▲                
         
         
         
        答案:
         
        10、9、情感变化:①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结尾处青瓦听雨,作者流露出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②“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③文章结尾处,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乡愁”这一永恒的命题,“乡愁”深沉、厚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④这一变化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到对“乡愁”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每点2分)
        11、D(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
        12、D.(“表彰其功绩”错,应为“褒贬善恶”)
        13、B (“终因渑池县令张诰的过失受牵连而被免职”是升任直集贤院后的事,而非洪州任上。)【共10分】
        ⑴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5分)
        洪州西南靠近章江,有河水泛滥的忧患,赵概筑河堤长二百丈,高五丈,用来阻挡河水的冲击,章江水患得以解除。(“薄”,靠近;虞,忧患;以,用来。各1分,大意2分)
        ⑵ 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5分)
        有从容州驻地逃回而违禁夜行的士卒,赵概杀了这些士兵示众,并趁机抓捕了陶、奭二人进行抵罪,这样以来整个洪州府都为之惊惧。(“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定语后置;“徇”,示众;"因",趁机;“阖”,全、整个。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年少时勤奋学习能自力,器量见识宏远。中进士,任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在殿中奏事,因才干突出仁宗当面奖赐他金银锦帛。
        赵概从京城到洪州任职,洪州西南靠近章江,有河水泛滥的忧患,赵概筑河堤长二百丈,高五丈,用来阻挡河水的冲击,章江水患得以解除。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行不法之事,前任郡守都不能制住他们。洪州的归顺士兵,都是以前的强盗。饶奭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的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士兵有怨言,如果不给更换好米,士兵将要生变。”赵概没有搭理。有从容州驻地逃回而违禁夜行的士卒,赵概杀了这些士兵示众,并趁机抓捕了陶、奭二人进行抵罪,这样以来整个洪州府都为之惊惧。升任直集贤院。赵概因举荐渑池县令张诰之失而被免职,很长时间后才被重新起用。
        朝廷召赵概编修起居注。欧阳修是后来被召编修起居注的,朝廷想破格使用欧阳修,但难在不好超越次序进行提拔。赵概知道后,主动请求外放任郡官,被任命为章阁待制,欧阳修于是任知制诰。一年多,赵概才取代欧阳修。苏舜钦等人聚众宴饮被罢逐,赵概说:“参加宴饮的都是馆、阁的名士,如果全都把他们罢免,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生怨恨,这非国家之福。”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谏官郭申锡因议论有关事情违犯了皇上意旨,皇上要治罪于他,赵概说:“陛下当初还当面训示郭申锡不要表面顺从,现在要罢免他,这样的话,陛下拿什么来向天下人解释呢?”皇上因此没有对郭申锡治罪。任职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任御史中丞。韩绛因奏议张茂实不应主持宿卫一职被罢职,赵概上任后,首先奏议这件事,张茂实最终没能任宿卫一职。赵概被提拔为枢密使、参知政事。几次借年老要求辞职。
        熙宁初年,赵概任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任吏部尚书,这以前,由左丞升任吏部尚书,从来没有先例。后来赵概以太子少师这一身份(或:职务)辞官回家,退居十五年,曾收集集古今谏争之事,编写《谏林》一百二十卷呈给皇上。神宗赐诏说:“因年老辞官回家的官员,一般都是以不让自己的说辞、议论等传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即使退处山林,也未曾一日忘君啊。我当把这本书放在座右(指拿起来方便),不时地用来审视阅览。”元丰六年去世,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康靖。
        赵概秉性和平,与人没有怨仇。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人们把他比作刘宽、娄师德。赵概因张诰被贬职六年,但他对张诰念念不忘,张诰死后,赵概对他的家人照顾非常周到。欧阳修对待赵概一向冷淡,但等欧阳修有了讼案,只有赵概一个人向皇帝上奏章认为他无罪,说欧阳修是被仇人诬陷,不能让天下法律因判罚不当而被人报怨。欧阳修由此才得以解困,才开始叹服赵概是一个长者。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杨业传》《苏轼徙知徐州》
        《程门立雪》《宋史·宋绶传》
        《宋史·钱惟演传》《宋史·薛居正传》
        《宋史·吕端传》《宋史·王鼎传》
        《宋史·叶清臣传》《宋史·李允正传》
        《宋史·辛弃疾列传》《宋史·郭浩传》
        《宋史·侯可传》《宋史·洪咨夔传》
        《宋史·康保裔传》《宋史·刘汲传》
        《宋史·刘珙传》《宋史·吕公著传》
        《宋史·苏轼列传》《宋史·黄庭坚传》
        《宋史·富弼传》《宋史·杨邦乂传》
        《宋史·莫濛传》《宋史·张洞传》
        《以人为鉴》《青霞先生文集》序
        《桃花源记》《雪窦游志》《方山子传》
        《醉翁亭记》《喜雨亭记》《邹忌讽齐王纳谏》(二)
        《豫让论》《贻赵廷臣书》原文及翻译
        《阅江楼记》《后汉书·桓谭传》
        《强弱之辩》《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公行状》
        《报任安书》《爱莲说》(二)
        《三峡》阅读及答案(二)《鲁人身善织屦》
        《爱莲说》《梅花草堂集》《熊鼎传》
        《曾子易箦》《孔雀东南飞》
        《杨烈妇传》(一)《杨烈妇传》(二)
        《柳敬亭传》《河中石兽》(一)

        工具导航: 在线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