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富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 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 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 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12. 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 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 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 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4. 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答案:

        10. B    11. B    12. D    13. (1)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14. 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李沆传》(二)《宋史·王安石传》(四)
        《宋史·宋湜传》《宋史·曹翰传》
        《宋史·白守素传》《宋史·邵晔传》(二)
        《宋史·欧阳修传》(二)《宋史·张田传》(二)
        《宋史·镇王赵元偓传》《宋史·王安石传》(三)
        《宋史·陈尧佐传》(二)《宋史·张秉传》
        《宋史·滕元发传》(二)《宋史·吕希哲传》
        《宋史·高若讷传》(二)《宋史·向敏中传》
        《宋史·萧燧传》《宋史·吕公著传》(二)
        《宋史·李处耘传》《宋史·郭劝传》
        《宋史·袁燮传》《宋史·王举正传》
        《宋史·周沆传》《宋史·杨覃传》
        《宋史·范杲传》《宋史·崔与之传》(二)
        《宋史·李定传》《宋史·吕诲传》
        《宋史·赵汝愚传》《宋史·张孝祥传》
        《宋史·吕惠卿传》《宋史·赵汝谈传》
        《宋史·程之邵传》《宋史·吴元扆传》
        《宋史·蓝继宗传》《宋史·刘应龙传》
        《宋史·彭龟年传》《宋史·马默传》
        《宋史·张九成传》《宋史·杜莘老传》
        《宋史·李承之传》(二)《宋史·廖刚传》
        《宋史·段少连传》《宋史·张鉴传》
        《宋史·綦崇礼传》《宋史·姚铉传》
        《宋史·公默先生传》(二)《宋史·王安中传》
        《宋史·刘锜传》(二)《宋史·王中正传》

        工具导航: 在线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