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丘浚《赠新兴贺知州序》原文及翻译

        丘浚
        原文
            朝廷以滇南地僻远,恒慎择其长吏,非其人不轻予之所,予者,必通经史、知理道、达政治者也。天顺壬午冬十月,天官卿群士子之需选者而铨试之,首擢长沙贺恕近仁为云南新兴知州。循故事乘传将之治所,其乡友某谒予文以为近仁之官赠。

            予闻地有遐迩,而人情之好恶,则不遐迩异也,均好生而恶死,均好善而恶恶,均好逸而恶劳,均好聚而恶散,均好取而恶予,均好利而恶害。善于治者,顺其性而导迪之,置之生全休息之地,而不拂其情,斯相安矣。彼昧者,乃荒远其地,鄙夷其人,畜视而渔食之,使之失其所以为生者,一旦至于启事造衅,非惟彼不得以安其生而已,亦不能安其位矣,岂不两有所失哉? 

            考之前志,古人之治于斯者,若张乔除去奸猾,而二十六郡尽降,张处陀以淫虐致乱,祸延二十余万人,梁毗不取一金,酋长感悦,史万岁贪其贿赂,随服随叛。则人情好恶大略可见矣,岂以古今而异哉?且顺其情则服,逆其情则去,虽齐鲁吴越之民莫不皆然,况荒服之外乎?是尤不可不加之意也。

            贺君湖湘故家子,曾大父以下,世为显官,得家庭之传有素,发身贤科,卒业太学,遍交当世知名之士,所谓通经史、知理道、达政治者,非其人耶?天官卿首擢斯任,诚真知人。予知其必能顺民之情以导迪之,克副圣天子轸念远人之意必矣。异时政声彰闻,其名位殆不止此也。

            于是乎书。

        ——选自《丘文庄公集》

        译文

            朝延因为滇南处于偏僻遥远的位置,一直谨慎地选择掌管该地的官员,如果不是合适的人选就不会轻易地任命那个地方的官职,得到任命的人,必须精通经吏,知晓理政之道,通达管理众人之事。天顺壬午年冬十月,天官卿在等待遴选的众多士人中通过考试进行选拔,首先提升长沙贺恕近仁为云南新兴知州。按照旧时的制度,贺恕将要乘传车到他所管理的地方去了,他的同乡某人拜访我让我写一篇文章来作为贺恕赴任的赠序。

            我听说地有远近,但是人情厚薄却不因为远近而有所区别,都是贪生怕死,都是喜欢好的人,厌恶恶人,都是好逸恶劳,都是喜欢聚不喜欢散,都是喜欢获取而不喜欢给予,都是趋利避害的。善于治理的人,都会顺应人的天性来引导他们,将百姓安置在可以修生养息的地方,而不会拂逆人情,这才能够相安无事。那些蒙昧的官员,却因为所管辖的地区偏远,鄙夷当地的百姓,把他们视为牲畜且侵夺他们的财产,让百姓失去了赖以维生的产业,一旦到了发生事端,那么不只是当地的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官员一样不能安守其位了,这不是两败俱伤么?

            考求之前的记录,古代在这里治理的,有张乔除去了奸猾之人,然后二十六郡全部降服归顺,张处陀因为淫乱残虐导致暴乱,祸及二十余万人,梁毗不取一金,酋长被感化,史万岁贪求财,当地人刚刚顺服随即又叛变了。那么百姓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大致就可以看到了,难道会因古今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吗?而且顺应民情百姓就服从,违逆民情百姓就离开,即使是齐鲁吴越的百姓也都是这样的,何况是边远地区呢?这尤其是不可不注意的地方。

            贺君是湖湘一带昔日官宦人家的子弟,曾大父以下,世代都有权势显赫的官员,他得到家庭教育的传承由来已久,通过很好的科目被选拔出来,在太学里完成学业,与当世知名之士都有交往,所谓是精通经史,知晓理政之道,通达管理众人之事的,不正是他这样的人吗?天官卿首提拔他来担任这个职务,确实是能够鉴察人的品行、才能的。我知道贺君他一定能顺应民情并有所启迪引导,能够符合圣天子悲切四年偏远地区百姓的心意。不久他在施政上的声誉就会显扬,他的名位大概不会止于现在这个官位的。

            在这样的考量下我写了这篇文章。

        相关练习:丘浚《赠新兴贺知州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旧唐书·褚亮传》《梁书·刘之遴列》
        《三国志·华佗传》王守仁《瘗旅文》
        《祭侄文稿》曾国藩《原才》
        张惠言《先府君行实》《新唐书·杜佑传》
        《三国志·魏书·李典传》《明史·于慎行传》
        《明史·许文岐传》《晋书·贺循传》
        《明史·危素传》《清史稿·童华传》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后汉书·种暠传》
        《宋史·傅潜传》苏轼《范景仁墓志铭》
        郑日奎《游钓台记》《旧唐书·唐休璟传》
        《宋史·张知白传》《新唐书·韩偓传》
        戴名世《先君序略》苏舜钦《上集贤文相书》

        工具导航: 在线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18